中粮期货任伟研究员发表了一篇文章,关于橡胶的一些看法,发表在中粮期货的公众号,这次他们的观点是站在市场大众的对立面,其实更加安全。
他们认为,“结合供应增长的预期以及群体性的误判,我们认为橡胶下行仍有空间。熊市不言底,不要轻易判断底的存在。交易还是应该更多的顺应价格趋势以及群体误判,特别是当前二者还处于共振状态。”
他们认为当前橡胶不能算是低估。“橡胶的核心问题仍旧在于泰国原料价格居高不下。不论沪胶跌到什么价位,只要泰国原料价格居高不下,橡胶都不能算是低估。泰国原料价格目前仍旧处于最近五年的高位,相当于上游割胶利润也在近年来的高点。而产能虽然不再大幅扩张,但是也仍旧处于高位。产能过剩叠加上游利润高企,增产的预期顺理成章。虽然目前受到疫情拖累,需求也是大问题。但是,笔者并不认为需求端是核心因素。毕竟受到疫情影响的品种非常多,但是为什么其他品种在过去一个多月里并没有如橡胶这样走弱?说明决定橡胶行情的,让橡胶与众不同的,并不是需求,而是在供给端。供给端的矛盾没法解决,橡胶就会持续弱势。”
其实,除了正常的供求逻辑,还可以换另一个角度看问题。从本质上来说,供求规律并不是总是有效的,毕竟有时候价格会出现非理性,而且可以持续很长时间的非理性。另一方面,价格也可以反向影响供求。长期来看,真正肯定有效的规律只有一条,就是绝大多数人长期来看都会亏钱。所以,站在市场大众的对立面,其实更加安全。核心在于三点,一,市场上有比较一致的逻辑。二,这种逻辑是存在明显漏洞的,或者这种逻辑本来就是可多可空的,逻辑具备很强的主观性。三,最重要的是,这一逻辑符合人之常情,易于传播。满足这三个条件后,站在市场的对立面,就会比较安全。
历史上这样的案例非常多。2011年-2015年,橡胶从4万跌到了1万。在这个过程中,曾经出现了无数个橡胶成本的说法。很多成本的说法从种植,肥料,树苗,人工等各个方面进行核算,看起来十分科学,但是事实证明,橡胶其实并没有有效的成本一说,只要胶农心理上生活上能扛住的,各种成本线都会被冲破。所以,如果相信了大家都认可的、貌似科学的成本线计算,其实就是在跟随一致性的错误。2016年,交通部发布了治超新规,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利空橡胶的政策。因为单车运力如果减少的话,就会导致轮胎磨损变小,从而替换胎会受到影响。而替换比配套更加庞大,所以这是利空的因素。这个逻辑看似非常合理,但如果当时站在市场的对立面,相信这个逻辑是利多的,即相信短期内市场会跟随配套增长的逻辑运行,显然会收益良多。
当前群体误判在于两点:产能周期登录拐点与橡胶被低估。产能周期不仅是取决于开割面积,也与单产有很大的关系,而单产又与价格有很大的关系,所以当橡胶价格一旦出现大涨,单产上升会导致产能上升。所以,当前并未出现产能周期的反转。另一方面,橡胶现在的确处于历史低价区间,但是低价并不代表低估,当低价抑制供给时,才算低估。上文中提到,泰国割胶利润处于高位,所以并不存在抑制供给,橡胶也并不低估。